这是今年第二次双方展开的贸易会谈。
6月10日深夜,中美第二次经贸磋商会议结束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:“世界上前两大经济体在达成贸易协议上成功握手。”
这场为期两天的经贸磋商会议,其广度和深度应该是非常大的。
会谈第一天,双方谈了6个小时,到第二天双方继续会谈到深夜接近12点,一直到达成协议。从时间点来看,双方这一次应该都留有充足的诚意。
在会谈结束后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强调,“如果没有两国的直接对话作为部长级磋商的基础,两国之间达成协议会非常困难,因为有了通话,双方都有强烈的驱动力来完成目标,所以伦敦磋商从一早就开始,到很晚才结束。”
按照卢特尼克的说法,在这一次的伦敦会谈中,美中双方先将两国之间“消极的元素除掉了”。
那什么是消极元素?
对美国来说,消极的元素当然就是稀土;而对我国而言,消极的元素则是芯片和其他关键技术。
在这次会谈前,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就曾表示,我们尚未看到关键矿物流向美国。因此,对美国而言,这次会谈的消极因素就是稀土。
如果我国恢复稀土供应,那么也必然意味着美国需要付出一些条件来交换。
在这次会谈之前,美国经济委员会主任哈西特就表示,作为加快稀土出口的交换,美国可能考虑放松近期对华实施的半导体出口限制,但美方不会调整“最最尖端的英伟达芯片”对华出口管控。
从结果来看,这次中美在伦敦的经贸磋商,的确是将消极因素消除了;美国开始放松一些关键技术的出口,例如半导体和航空发动机,而我国也开始出口更多稀土。
换句话说,如果说双方在5月中旬的贸易协议是制定框架的话,那么这一次双方在伦敦的磋商,就是让框架能够执行。
但如何评价这一次双方的会谈呢?
美国愿意谈当然是好的,但从实际的结果来看,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,尤其是在双方的“消极因素”取消后,几乎又回到了5月中旬日内瓦的局面。
在会谈后的记者会上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就告诉记者,美中双方达成的框架对两国都非常有益,美中都存在贸易逆差,而美国希望通过这个框架“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贸易逆差的问题,推动美国对华贸易增长”。
卢特尼克的这个说法,暴露了特朗普关税的核心目标,那就是降低美国贸易逆差。
特朗普加征关税是为了降低美国贸易逆差,和其他国家贸易谈判,本质上也是为了降低美国贸易逆差,但就这两次的结果来看,特朗普自己的目标几乎还是在“原地踏步”。
因此,美国愿意谈总归是好的,但美国要想据此来降低贸易逆差,对双方而言,这几乎都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。
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所以,这也能够理解,为什么双方在伦敦达成经贸协议后,标普500期货反应平淡,离岸货币的波动也有限,这说明市场对日内瓦协议的达成早有预期,用市场的反应来看,那就是不好也不坏。
当然,从眼下的局面来看,不坏,其实就等于很好。
我们需要明白的是,当下美国对华的认知是“颠覆性”的,且还非常统一,这是美国两党对华的颠覆性认知。
这意味着什么?
这意味着,在当前环境下,双方要想达成任何新协议,都可能只是一次“战术性暂停”,而非战略性重置。
暂停意味着,美国对华战略不变,而这一点,也决定着未来两国的长期关系。
在特朗普的核心目标没有达成之前,特朗普的关税几乎肯定会卷土重来,而特朗普突然暂停全球大部分关税,也并不是因为他改变了想法,更多还是因为美国市场的变量,让特朗普承受不起。
这就和这一次的谈判是一样的,因为压力大,所以特朗普选择了战术性暂停。
暂停不意味着不行动。考虑到特朗普的时间还有3.5年,这也意味着,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就是今年,压力还会存在,且还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。
从贸易来看,美国去年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,一年的贸易逆差在1.2万亿美元;我国去年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,去年的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。
去年,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在3600亿美元,如果再算上转口贸易的话,实际的逆差可能还会更高,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,着重盯着的其实是我国。
特朗普的目标是减少美国逆差,有两个办法。第一个办法就是美国直接不进口或者减少进口我国的商品,但我国是制造业大国,制造业实力很强,且具备价格优势,美国很难这么做。
第二个办法就是增加关税,人为干预美国进口他国市场的商品。因为增加了关税,我国对美出口减少,这就相当于向我国施压,反过来,美国就可以强迫我国多买美国的商品。
说到底,美国最希望的还是我国多买美国商品。
但前提是,这现实吗?
以2024年为例,当年度我国向美国进口最多的商品依次为:
半导体及集成电路:1820亿(约合252亿美元)
农产品:1580亿(约合219亿美元)
能源:1319亿(约合183亿美元)
航空航天:1210亿(约合168亿美元)
汽车及零部件:980亿(约合136亿美元)
这五大品类,除了农产品和能源之外,清一色都是高附加值产业。
高附加值产业,美国的不可替代性很强,但在能源和农产品上面,我们可以选择的仍然有很多。当然,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超级市场,高附加值产业进口可以更多。
但就国民的收入消费来看,这个数字已经很高。再想多进口美国商品,我们也只能够在能源和农产品上多买一点,其他的还真就没那么需要,尤其是现在汽车工业不断崛起,未来进口美国的汽车零部件,还会更少更少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特朗普要想达成他的目标,几乎是不太可能的。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一来就直接选择关税施压,因为他大概自己也明白,要想我国多进口很难,而美国能做的,就是加关税,在供应链上尽量摆脱对华依赖。
在刚刚结束的贸易会谈上,美国商务部长说,特朗普对华的根本目标是减少贸易逆差,增加贸易。
但美国要如何实现这一点?
最终,可能还是会回到2018年的老路子上来看,那就是关税施压、谈判、再关税施压、再谈判,循环往复,周而复始。
回顾第一阶段的关税,从2018年加征关税,到2020年达成当时的贸易协议,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,历经数次谈判,所以眼下来看,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。
这也是双方难以调和的分歧背后的本质原因。
消费总量决定了进口总量。而过去那个只顾埋头生产,而不抬头消费的日子,可能会注定过去。
end.
专业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