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8月4日,中共中央接到一通来自30余位国民党军政高级将领的电话。在通话中,这些将领正式声明与国民党政府决裂,并表示将亲自领导一个兵团及三个军的部队举行起义。
在这三十余位国民党军政高层要员中,时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,并兼任长沙警备司令及省绥靖总司令一职的陈明仁,堪称此次起义行动中的核心将领。
自解放战争初启之际,湖南地下党组织便对陈明人展开了多次策反努力。但彼时,陈明仁尚未洞察时局,仍旧对国民党政府抱持着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直至1949年初,陈明仁对腐败且无效的国民党政府深感绝望,萌生了起义的念头。在那个时刻,他并未奢望共产党能够重用自己,心中所想,不过是渴望尽早目睹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。
然而,出乎陈明仁意料的是,事情的发展轨迹竟与他所预想的截然不同。
即便在陈明仁对国民党政府仍存有一丝期待之际,毛主席便已向湖南的地下党同志阐明,一旦陈明仁决意弃暗投明,我党必将给予他重用。
1949年8月5日,紧随陈明仁将军与程潜将军通电宣布和平起义之后,解放军翌日即开进长沙,宣告了长沙的和平解放。
“其正义之举,声名远扬,全国上下皆应予以热烈欢迎!”
1949年8月14日,陈明义指挥的起义武装在浏阳地区接受了改编,并正式被命名为“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部”。如此命名,既融入了国民党的历史元素,又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特色,实为前所未有之创举。此举无疑透露出中共中央对该部队的高度尊重与充分肯定。
谈及陈明仁,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,在军事征战上,其才能与林彪相较,毫不逊色。尤其对于陈明仁所指挥的“回龙山之战”,毛泽东不吝赞美之词。
1945年1月,中国远征军对回龙山的围攻持续数日,却未能攻克。随着战事拖延日久,战区指挥官卫立煌不得已,只得增派71军加入战斗。
彼时的陈明仁,凭借赫赫战功,荣升为71军军长。接获指令后,他迅速投入研究,最终采纳了声东击西的策略,旨在分散日军注意力,为主力部队创造各个击破的有利时机。为防不测,他更巧妙地调拨了一师兵力,迂回日军后方,成功切断了日军通往缅甸的退路。
在陈明仁的英明指挥下,中国远征军成功全歼了入侵滇西的日军。此战之后,陈明仁的威名迅速传遍四方,声名鹊起。
回龙山战役中,战术指挥之精湛令毛泽东对陈明仁的战术理念和指挥技巧赞誉有加,甚至将此战誉为“战术杰作”。
毛主席之所以认为林彪的军事才能不及陈明仁,四平之战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。
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战,对陈明仁而言,无疑是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战,而对林彪而言,则是一场令人羞愧的较量。在这场激战中,陈明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誓死捍卫。正是陈明仁的殊死抵抗,使得林彪作出了错误的决策,最终撤军。
历经这场激战,陈明仁的名声更是在李天佑等人的口中被誉为“雄狮般的勇将”。
解放战争胜利之际,陈明仁率部挺进广西,遵照中央的指示,圆满完成了剿匪任务,并投身于洪江分洪工程的施工之中,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贡献了新的力量。
数载岁月流转,陈明仁肩负使命,驻防岭南之地,直至1969年,因健康状况恶化,他方才告别了中国边陲。
那一年,66岁的陈明仁,因战争遗留的伤病长期困扰,身体已难以承受继续工作的重负。于是,他毅然向中共中央提交了辞职申请,恳请离职,返回家乡长沙休养。
闻悉陈明仁同志健康堪忧,已提交辞呈,毛主席对此深表忧虑,遂迅速发出两道指令,要求相关部门即刻着手处理陈明仁同志的退休事宜。同时,毛主席特别指派专人向长沙政府发出通知,要求为陈明仁同志安排适宜的居所,并特别强调其各项待遇应予以保留,务必依照规定严格执行,以确保陈明仁同志晚年生活舒适,安享天年。
专业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