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迪前脚刚在中国强调“中印是伙伴,不是竞争对手”,后脚印度国防部就宣布,400名精锐士兵已启程飞往美国阿拉斯加。
这个时间点卡的,简直就是一门艺术。
上午还在天津的上合组织峰会,跟中国领导人相谈甚欢。下午,声明就出来了:马德拉斯团的士兵将与美军举行为期两周的“备战行动-2025”联合军演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演习科目:直升机机降、无人机协同、高海拔地区炮火支援。
这些科目是为谁准备的?答案不言而喻。
印度唯一需要运用这些战术的地方,就是与中国接壤的喜马拉雅山区。连美国媒体都毫不掩饰,直言演习就是为了应对“北部边境的威胁”。
这出戏最精彩的部分,还不是军事上的“演给谁看”,而是它上演的背景。
就在印军奔赴阿拉斯加的同时,美印之间的贸易战正打得不可开交。特朗普政府刚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50%的惩罚性关税,理由是“印度占美国便宜太久了”。新德里这边也毫不示弱,威胁要对美国农产品进行报复。双方的贸易谈判早就崩了,连领导人会晤都已取消。
一边是经济上剑拔弩张,互相制裁;另一边是军事上亲密无间,联手演习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其实,这恰恰是当今世界权力棋局的新常态,而莫迪只是一个把规则玩得最明白的玩家。
要理解印度的算盘,必须看清它的处境。它被夹在中美两个巨人之间,选边站?那是小国的思维。印度的野心是成为世界一极,它的逻辑很简单:既然你们两边都需要我,那我就从两边同时拿好处。
这套“战略自主”的玩法,核心就是利益切割。
军事上,美印合作有二十多年的历史。“备战行动”演习从2004年就开始了,印度需要美军的高原作战经验和先进技术,美国则需要印度充当其在南亚的战略支点。这个利益基础很牢固,不会因为几百亿美元的贸易摩擦就轻易动摇。
经济上,印度同样谁也得罪不起。
美国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,每年超过1900亿美元的贸易额,还有320亿美元的顺差,这都是真金白银。但中国同样是它无法绕开的存在,作为世界工厂,中国是印度关键的商品供应国和基建伙伴。
所以,莫迪的选择必然是:军事上靠拢美国威慑邻国,经济上绝不放弃与中国的合作,同时还要顶住美国的贸易霸凌。
这种“两头吃”的灵活策略,并非印度的专利,而是越来越多国家的生存之道。
看看新加坡。它既是美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军事盟友,又是中国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之一。李显龙那句话说得很经典:“我们不选边,我们选多边合作。”
再看中东的阿联酋。它既是美国军事存在的关键节点,又是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核心枢纽。迪拜的港口里,美国的军舰和中国的货轮可以和谐共存。
就连美国最铁的传统盟友,也开始盘算自己的小九九。
欧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政治上,欧盟27国紧跟美国制裁俄罗斯。但在经济上,面对美国挥舞的数字税大棒,它们却罕见地团结一致,强硬回击:“这是我们的主权,别国无权干涉。”
所有这些现象,都指向一个深刻的转变:冷战时期那种“非黑即白”的阵营对抗,正在被一种更务实、更灵活的“议题式伙伴关系”所取代。
过去的逻辑是:你是我的朋友,就必须在所有问题上都支持我。
现在的逻辑是:在这个问题上,我们利益一致,就是伙伴;在那个问题上,我们利益冲突,就是对手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第三个问题上继续合作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根源在于,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时代正在走向终结。
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,中国、俄罗斯、欧盟都在关键领域拥有了挑战美国的能力。棋盘上的玩家多了,选择自然也就多了,中等强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议价空间。
其次,全球化的利益捆绑实在太深了。
想彻底“脱钩”?成本高到谁也无法承受。但想完全“绑定”,又意味着丧失自主,风险太大。因此,在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立场,进行风险对冲,成了最理性的选择。
最后,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、网络安全这些全球性挑战,逼着所有国家必须合作。这些问题不分国界,也不认意识形态,单打独斗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
所以,莫迪的平衡术能玩多久?答案是,只要这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不变,只要全球化的经济基础还在,这种玩法就会一直持续下去。
这已经不是某个国家投机取巧的策略,而是时代赋予所有玩家的新规则。
未来的国际关系,将不再是简单的站队,而是一场场围绕具体议题展开的、动态的利益组合。
这套新规则,对所有国家来说,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它考验的是每一个棋手的智慧:如何在合作中保持独立,在竞争中找到共识。
专业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